制度不一定有問題,有問題的往往是人
今日(9/6)新竹市長林智堅突然表示,新竹縣市因為水資源、交通規劃、垃圾問題產業擴增等時常牽涉兩個地方政府,因此希望縣市合併。
而楊文科則認為,因為財政收支劃分法、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的關係,新竹縣編制的公務人員,以及統籌分配款都太少,以至於很辛苦。所以不只是要合併,還要升格為直轄市。
不管是新竹市長所說的縣市合併,還是我們縣長楊文科說的升格直轄市,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在於鄉鎮市公所的存廢。
林智堅說的問題,我們一直以來都看在眼裡。新竹縣給新竹市燒的垃圾所產生的飛灰底渣,新竹縣一直沒好好處理;2019年9月29號楊文科先宣布要放颱風假,而林智堅卻說不放;而交通問題的確該統一規劃,然而新竹市在做輕軌的可行性評估的時候,卻漏掉了竹縣的部分,而被人質疑評估做半套。
到底是楊文科不理林智堅,還是林智堅不理楊文科,我想只有雙方自己最清楚。
但是要同步真的也不難,兩個首長好好溝通就可以讓颱風天同步、輕軌評估報告同步、焚化爐共同使用。
至於楊文科說的問題,立委修法也是可行的,更何況本縣的兩個立委也同時是國民黨,他們有努力去爭取嗎?
我反而想問兩位首長的是,真的合併的話,新竹縣十三鄉鎮即將改為官派,這就又回到:鄉鎮市公所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。
當然我也很痛心,新竹縣的鄉鎮市長貪汙、賄選一大堆。
峨眉鄉長王增忠因辦理路燈汰換採購案而遭羈押、竹東鎮長涉嫌賄選,可以換老婆當鎮長、橫山鄉長在之前當議員任內浮報助理費,也被羈押過。
然而我相信當初會有鄉鎮市公所的存在,是因為許多政策必須因地制宜,由人民直選的鄉鎮市長治理或許較貼近民意,並且更能發展出不同鄉鎮市的特色。
所以我要問的是,有問題的到底是制度,還是人?
我一直認為,除非已經努力到不能再努力了,我們才必須去思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,否則只為了特定人而改變的制度,終究也會因為「人」而出現其他問題。